2026年,中央乐团-中国交响乐团将迎来成立七十周年。它已成长为国际乐坛上不可忽视的力量,被《泰晤士报》赞为“一个非常成熟的乐团杠杆融资资金,有着充满生命力的声音”。
7月19日,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发布2025/26音乐季,公布其70周年庆典的新乐季整体规划与亮点。
步入国交大厅,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张随乐季一同更新的乐队、合唱团大合照。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指导、著名指挥家水蓝刚完成2024/25乐季演出,马不停蹄进入新乐季的发布。
去年,中国交响乐团聘任水蓝为艺术指导,回忆这一年,水蓝最欣慰的是,他指挥了诸多难得一见的音乐作品,“有很多伟大的作品,其实并不常演奏,所以我们会继续扩大国交的曲目,贡献出最好的演奏水平,真正体现这些作品的精神,给观众听更多新鲜的声音。”
在新乐季,国交特别推出系列音乐会“北欧之光”,呈现芬兰的西贝柳斯、丹麦的尼尔森和挪威的格里格三位音乐巨匠的作品。水蓝对北欧有颇深的情感,他2001年就去往北欧,那也是北欧音乐在欧美风靡的时期,也使得北欧作曲家在古典音乐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。
2025年适逢肖斯塔科维奇逝世50周年,2026年则将迎来其诞辰120周年,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让国交再度聚焦于这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音乐大师,全方位呈现他的创作版图。另外恰逢舒曼逝世170周年,国交将通过两场交响音乐会与两场室内乐音乐会,
致敬这位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,展现其音乐中的诗性光辉与人性深度。
此外,乐团还将展示理查·施特劳斯、拉赫玛尼诺夫、勃拉姆斯、柴可夫斯基、门德尔松、马勒等众多音乐巨擘的著作。也有一些鲜少在中国上演的作品,如席曼诺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、凯文·普茨的乐队协奏曲等。从德奥经典到现代音乐,新乐季涵盖时代、地域、风格各异的作品,让观众领略到交响乐艺术无穷魅力。
中国作品在本乐季也将以十余部的体量集中呈现,从经典复排到创新首演,从地域风情到哲学思辨,全面展现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底蕴与创新。最耀眼的当数三套世界首演作品的集中呈现:周龙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创作的交响曲《大乐同和》,由中国交响乐团牵头,联合十四家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创作;中国交响乐团、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,由唐建平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交响音画《故宫》与第三交响曲;以及以黄河文化为题材,由张千一作曲的交响诗画《碛口》。
国交合唱团在新乐季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,出演包括拉赫玛尼诺夫的《钟声》等大型交响合唱曲目,还将先后与田晓宝、叶夫根尼·沃尔科夫、张国勇、张诚杰等国内外多位指挥名家深度合作,带来“深爱的”“北国和声”“红莓花儿开”“月下清歌”等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的专场音乐会。
室内乐音乐会将补齐纪念多位著名作曲家诞辰或逝世的音乐拼图:肖斯塔科维奇、舒曼、莫扎特,展现他们创作中的精品,乐团不仅在音乐厅演出,也将去往高校、文化空间等多地演出。
明年,中央乐团-中国交响乐团将邀约多位指挥家同台执棒、共同演绎乐团历史上的名家名曲,还将再度奏响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一交响曲、这部曾在1958年由中央乐团完成中国首演的历史性巨作。重现这些作品杠杆融资资金,是乐团传承与创新的见证,连接着乐团的传统与当下。
热点资讯